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Life】樂讀
才真正明白讀書的道理。
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是個愛讀書的人,
國小、國中是為了升學,
高中是為了考大學。
唯一的優點就是,記憶力好,
很多東西讀過,就記下來了~~~~
但不瞞您說,雖然高中念的是第一志願,
但我仍然在看書的時候,常常看到睡著,
或是永遠停留在某一頁上,然後只看了兩行........
大學時代,過得渾渾噩噩,
直到去中文系修了王偉勇老師的課,
我才找到自己讀書的樂趣。
有趣的地方是,從小我特別愛背誦的宋詞,
到了大學,我學會如何按照格律、押韻、對仗。
前幾日,與一個網友聊天時,
正巧看到她暱稱上的詞句,我便往下接,
後來,她拿著節目單考我~~~
原來她去參加了一場「亡國詩音樂會」。
然後她說:
「妳一定是查google~~~」
我說,我沒查,我從小就愛讀這些。
她說:
「那妳還真是個有趣的人。」
研究所的陳芳英老師,
在我們一進北藝大的第一堂課,
便與大家分享讀書的「觀念」。
芳英師說,她不認同古人的「苦讀」。
既然「苦」,何必「讀」??
「讀書」,應該要「樂讀」,因為快樂,所以讀書。
我覺得非常有道理,
現在跟著王小棣老師上課,
我又找到另種「樂讀」的「趣味」。
哈哈。
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1884】「相見歡」
我們與王小棣老師的「第一次」。
今年北藝大有一個「駐校藝術家」的「活動」,
事實上,對於駐校藝術家徵「工作夥伴」的這件事,
我仍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
不過,沒有關係,
與眾人一同見過小棣老師之後,
覺得小棣老師是個可愛的人、也很親切,
希望可以共同享受在一起上課、交流的時光。
一起上課、參與田野調查工作的朋友,
有幾個都算是熟面孔,
除了來自電影所的朋友之外,
大概是因為我是所上的「老屁股」了,
只是剛好在最後一年,遇到有這麼一個活動,
於是我就硬著頭皮報名了,心底大概也有個譜兒,
可能只能參與有關「田野調查」的工作。
沒關係,我習慣了。
除了「做功德」做習慣之外,
在擔任邱帥坤良師的助理時,也小有接觸。
真正跟著邱公做田調,
其實也是屈指可數,
除了我自己論文的訪談工作,
或是去看老藝人的表演。
理論組的幾年下來,
找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
我想,應該還算是有把握的吧。
小棣老師把這樣的「課程」,
定位在「與大家一起學習」。
我覺得,也滿好的。
可以看到大師級的人物,
在面對材料的處理,是抱持著一種什麼樣的態度,
就如同我在理論組的這幾年,
是怎麼被要求作學問要「嚴謹」,
甚至看到老師們都「以身作則」。
對於「創作」,
小棣老師自己也說了,
她的工作團隊,
會事先做好很多的資料蒐集與整理,
是一支很「嚴謹」的工作團隊。
開始讓我期待,
這一年與小棣老師之間將會激發出什麼樣的「火花」??
或是看到老師是怎麼工作的「態度」,可以給予我什麼樣的「啟發」???
則是我滿心期盼的部分。
2009年10月4日 星期日
【1884】清法戰爭(四)
在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一書中提及:
法國在東方建設殖民帝國的行動得到德國的鼓勵,據稱,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俾斯麥告知法國代表,德國將回擊法國收復歐洲失地的任何企圖,但樂意支持法國在海外擴張,因而法國在安南加緊行動是不足為奇的。[1]
當時的中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自顧不暇的情形之下,自然很難關照到附屬
的藩屬國家。而法國與安南(越南)有「通商傳教」的問題,自然迫使法國想要
打開越南的門戶,再加上德國給予法國的「承諾」,使得法國無後顧之憂地將「魔
爪」伸向越南。
這對於「日不落國」──英國來說,無疑給予英國「壓力」,原因在於,法
國與英國的海外利益交疊,英國當然不會支持法國的「行動」。故當法國與清廷
開戰,英國率先宣佈中立,作壁上觀。
法國之所以攻台,乃是在安南(越南)的戰爭,受到劉永福的黑旗軍「重挫」,
想藉此轉移清廷的注意力,於是將戰線拉至台灣。台灣經過數次日本的「騷擾」
,如「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真正意識到台灣的「戰略地位」之重要,於是加
緊對台灣的管理,派遣沈葆楨等人巡視台灣,加緊建設台灣的腳步。
戚嘉林的《台灣史》一書當中是這麼寫的:
同(1883)年5月,孤拔率東艦隊2000人抵越,隨即封鎖越南海岸,督軍進攻北圻並攻克越南京城順化,8月25日法越簽訂順化條約,越南承認歸法保護。9月3日劉永福擊退連犯丹鳳法軍,惟其所部傷亡甚重。10月27日法海軍中將孤拔代布義葉為東京軍區司令,12月14日孤拔指揮其海陸軍力攻山西,唐景崧督滇桂軍會同劉永福所部拒之,但法軍仍於2日後攻佔山西。1884年2月法新任陸軍司令宓瑟(Briere)率援軍7000名抵達東京,與孤拔會合,次月法軍克亡寧、破太原、陷興化。
法國欲佔領舟山群島、海南島或台灣
在此中法關係緊張之際,法方報紙建議法國政府佔領海南島、舟山群島、或台灣,以做為談判索賠籌碼,並迫使中國放棄對安南之宗主權。惟舟山群島及海南島兩地,一靠長江流域、一近香港,皆為英國勢力範圍,法國為避英人猜疑,乃主動發表不攻擊海口之保證,以安撫英國。
在另一方面,中法雙方亦開始尋求解決之道。1883年5月11日,中國代表直隸總督李鴻章與法國全權委員海軍上校福祿諾(Founier)於天津簽訂「中法簡明條約」五款(即所謂天津簡約),中國應允從東京撤軍,法方則同意不要求賠償,且其未來與越南議約時,決不插入傷礙中國威望體面之字樣。然此約卻激起政壇風暴,一時彈劾李鴻章之疏奏多達47件。因此李鴻章遂未敢上奏朝廷該約內關於中國軍隊撤出東京之日期。……法國隨即於7月12日向中國發出以8月1日為限期之最後通諜,要求巨額賠款及履行天津條約,逾期法國將恢復其行動自由,而且必要時將以佔領有效保證品作為手段,以迫使中國屈服。[2]
因此,法國攻台的主因,其實並不在於要奪取台灣,而是在安南(越南)的
利益需要被履行,又不能因為戰爭而損及英國利益,因為這樣很有可能會迫使英
國與法國開戰,法國處於腹背受敵的情況,轉而將戰線拉至台灣。第一,台灣受
到日本的侵擾,清廷開始重視台灣的戰略地理地位。第二,若台灣為法國所取下,
則有「籌碼」可與淸廷談判。第三,攻打台灣,不至於使英國加入戰場,因為英
國早已宣佈「中立」。
基於以上三點的考量,「攻台」是最好的方使,以迫使淸廷屈服。
值得一提的是,當法軍攻陷基隆暖暖之際,日本的東鄉平八郎藉機與孤拔會
面,並趁此機會戡察台灣地形、軍備……等等,為日後的「甲午戰爭」預先埋下
「伏筆」。而東鄉平八郎也是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之後,第一個率領日軍艦隊
接收台灣的將領。1894年的「甲午戰爭」之後十年,即1904年,日本與俄國為
了中國東北的利益,發生「日俄戰爭」,率領日軍擊敗俄國的人,正是東鄉平八
郎。
六、「1884清法戰爭」的戰略成功
劉璈在台佈訪有功,但是重點多偏重於中、南部,與劉銘傳的看法有相異之
處。
戚嘉林,《台灣史》:
劉璈在台佈防
由於中法在越南之嚴重衝突,清廷乃於1883年底訓令沿海各省防備法軍乘虛窺伺。台灣道劉璈奉令後即積極佈防,將全台量分五路(即五個防區),台灣西部曾文溪以南為南路,曾文溪至大甲溪之間為中路,大甲溪以北至蘇澳為北路,蘇澳以南之東部為後路,澎湖為前路,各設統領獨力作戰。另外,劉璈招募客勇與土勇、申撥水雷、修築安平砲台、設立小型火藥廠、舉辦團練漁團及水勇等佈防措施,亦均頗具成效。
在五個防區中,劉璈認為澎湖、台南、台北等三區最為重要,其中又以台南為最,因「台灣府城,凡道府餉庫與軍裝子藥應支等局均在城內,實全台根本」,且「府城距海十餘里,城外一帶沙浦直抵海濱,如遇大潮,敵人一經登岸,即屬兵臨城下」,且「城既逼近海埠,砲彈舉可攻城」,此「非台北離遠空城可比,則防務自較台北、澎湖為尤重」;因此,劉銘傳抵台之際,全台共40營之防軍中,佈防者台南者即多達31營。……
劉銘傳研判法軍動向
關於法軍動向,劉銘傳認為「近值南風水漲,台南輪船不能泊岸,防務暫可稍鬆。海上一有戰爭,香港、日本皆以公法所關,不能濟敵船煤炭,惟基隆煤礦久為彼族覬覦,故聲言攻取,且口門外狹,船塢天成,不慮風濤膠擱,彷復煙台」;此一研析極其正確,當時法國海軍「一艘軍艦通常無法裝載超過14天用量的煤炭,而一艘煤炭用盡的軍艦無異是個漂流物」。
劉銘傳抵台之際,當時整個防務重心在台南,全台40營防軍中袛有孫開華所部3營及曹志忠所部6營駐防北路,且每營精壯僅300餘人,劉銘傳乃由台南抽調其舊部章高元之淮勇2營北上。劉璈於7月28日獲令後,即率該2營隊伍500人乘運輸艦伏波輪於次日中午抵基隆。[3]
行伍出身的劉銘傳,對於洋務多有留心,於是作出「正確」的判斷;戰事一起,所牽涉到的層面太廣,必須要有洞悉局勢的能力,《孫子兵法》所言:「知己知彼,百戰不逮。」就是這個道理。
劉璈的戰略並非全然有錯,因為台灣的開發,的確是「由南至北」,而府城(今台南市)已從明鄭時期開始經營,故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在劉璈的觀點是,將防務重心放置在「鹿港」(即彰化),乃收指揮南北之功,因為彰化素有「半線」之稱,即位居台灣地理位置的一半,離台北、台南的距離約莫相等,因此,從地理位置的方面來考量佈防的重心,劉璈的觀念亦屬正確。
但是,「戰術」並非紙上談兵,必求得「出奇制勝」,因此,當劉銘傳宣佈棄守基隆,全力防守滬尾(今淡水),使得法軍攻陷基隆一帶,亦受到不少的「阻礙」。
余沐,《正說清朝十二臣》:
下午,孤拔突然改變主攻方向,將火力集中攻打滬尾。滬尾的守軍不多,經過半天,已筋疲力盡,突遇重兵,難以招架,連連飛書向劉銘傳告急。「基隆萬分急迫,滬尾又被急攻,基隆無兵可分」。在這種形勢下,劉銘傳當機立斷,下令基隆守軍立刻撤出戰鬥,炸毀煤井,轉移機器,全力援救速戰。基隆離台北尚遠,沿途還有獅球嶺等險可以扼守。滬尾則距屯聚糧餉的台北府城僅三十里,沿途又無險可守,所以基隆失尚不失根本,滬尾失則大勢即去。因而劉銘傳冒著巨大風險果斷下令放棄基隆,赴援滬。基隆守軍不解其意,紛紛哭諫,要求死守基隆。一些淮軍老部下和湘軍將領也紛紛伏地請求收回成命。劉銘傳大怒,拔佩劍砍前案喝玉道:「不捨基隆,台北不能保也。吾意已決,罪譴吾自當之。有違令者斬!」清軍遂主動撤出基隆。
基隆失守的消息傳回北京,滿朝文武為之震驚。劉璈趁機攻擊說劉銘傳是對滬尾湘軍不信任,致失基隆。許多人信以為真,清廷也大為不滿,對劉銘傳大加訓斥。
在這種情況下,劉銘傳不為所動,堅信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仍然固守滬尾。由於基隆部隊的增援,法軍連攻滬尾七天無果。10月8日,當四五百法軍進入埋伏圈時,清軍以絕對優勢兵力分路合擊,「敵兵三面受敵,狂奔敗北」。當場擊斃三百餘名,其餘的驚慌失措,奪路而逃。慌亂中敵炮又自傷戰船,敗兵彼此間相互踐踏,傷、溺百餘名。這一仗,法軍傷亡慘重,孤拔也沮喪地承認「淡水失敗嚴重」。
在劉銘傳的領導下,台灣軍民同仇敵愾,終於在光緒十一年(1885)五、六月間挫敗法軍佔領台灣的陰謀,保衛了台灣。劉銘傳成為晚清第一個挫敗侵略者使民族自尊得到張揚的民族英雄,也是繼鄭成功之後第二個為保衛台灣而英勇抗擊外國侵略的傑出愛國將領。[4]
劉銘傳以「事實」證明其「遠見」是對的。基隆有天險,法軍攻入不易,而
滬尾(淡水)一破,則台北城即陷落,證明劉銘傳的軍事戰略運用得宜,且不畏
懼朝野勢力,堅持自己的看法,才有「1884清法戰爭」的成功。
除了戰略運用得當,劉銘傳的能保台成功,還有以下幾個因素:第一,拼棄
成見,重用湘軍將領。劉銘傳剛至台灣時,身邊的淮軍將領僅有兩人,士兵不過
數百,而以台灣道員劉璈為首的湘軍,在台兵多勢眾,對劉銘傳深懷戒心,不願
受到牽制。因此,劉銘傳採取謹慎態度,到台之後主動拜訪劉璈,盡量和緩內部
矛盾,以期兩軍協力,共同抵禦外侮。第二,倚靠台灣士紳與民眾。在法軍圍困
台灣數月中,劉銘傳並非消極等待清廷援助,而是與台灣民眾緊緊相依,號召民
眾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保衛家鄉。在此期間,台灣士紳捐獻近百萬兩,
而台灣民眾紛紛組織鄉勇,協同官軍作戰。第三,劉銘傳身先士卒,與官民同甘
共苦。[5]
七、見風轉舵李鴻章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清廷在和戰之間舉棋不定,它陷入了榮譽和恐懼的兩難境地:榮譽要求它保衛自己的朝貢國,而對同一個西方頭等強國開戰又心存畏懼。……1884年8月11月間的三個月,慈禧太后果斷地支持進行戰爭。到12月初,以下幾件事令她心煩意亂:東京戰局勝負難料,法軍封鎖長江及要塞港口,中國南方漕運遭阻。這使她又產生了動搖。……清廷在整個事件中的優柔寡斷與舉棋不定,令人哀憐。……中國與法國短暫及災難性的對抗後去失了安南,標誌著有二十年歷史的自強運動的失敗。外交、軍事的技術上有限的現代化,未能令中國強盛到足以抵禦外國帝國主義。……[6]
慈禧太后的態度主態一切,或戰或和,完全取決於慈禧的想法。而朝廷主戰與主和,本來就分作兩個派系,之所以派遣劉銘傳赴台鎮守,乃是醇親王奕譞力挺,但是,當醇親王奕譞病逝之後,李鴻章本來支持鼓勵劉銘傳的態度,亦跟著否變,反而向慈禧靠攏。
余沐,《正說清朝十二臣》:
自劉銘傳赴台,各種讒言就沒有斷過。當初他決策「撤基援滬」,就有劉璈等人造謠生事,險些造成軍隊嘩變。後來左宗棠又聽信片面之詞而上疏彈朝廷彈劾,要不是劉銘傳反擊有力,差一點就身陷冤獄。而此時,劉銘傳的處境更加艱難,一是台灣島內大批士紳對他由支持轉為排斥,二是朝中最有力的支持者醇親王奕譞也離開人世。
劉銘傳知道大勢已去,於是連續三次上摺請求開缺,回鄉養病。光緒十七年(1891)四月,朝廷准許劉銘傳開缺。台灣首任巡撫,就這樣黯然地離開了他所摰愛的台灣。[7]
以慈禧與李鴻章為首的主和派氣焰又再度高漲,劉銘傳離開台灣之後沒多久,即發生「甲午戰爭」,最後清廷竟將台灣雙手奉上予日本。
八、夢斷春帆,乙未割台
1894年,歲值「甲午」,「甲午戰後」,清廷與日本作出協議,於次年在日本馬關訂定條約,將台灣割讓予日本。台灣詩人丘逢甲有云:「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
李鴻章到日本與伊藤博文議和之際,劉銘傳正在病中,李鴻章甚至寫信給劉銘傳說:「割台實有不得已的苦衷,但足下銳意經營的台灣島,乃日人最喜歡,必繼承而不廢;仁兄多年淬礪的治績,也將永保不滅,幸安心勿慮!」劉銘傳始終心繫台灣,聽到清廷甲午戰敗、割讓台灣的消息後,整日沉默無語,終至臥床不起。而劉銘傳於日軍佔台後的第二個月,竟含恨死於老家合肥。據說,劉銘傳死前還面朝東方高呼:「蒼天啊!還我的台灣!」劉銘傳死後,台灣民眾歌頌追思不已。
小結
筆者根據以上八點,認為「1884清法戰爭」,可拍攝成「電影」,其波瀾壯闊猶如史詩鉅片。甚至退而求其次,亦可拍攝成為電視劇,而題材之豐富,除了歷史事實,也有鄉野傳聞,甚至經過導演與編劇的巧思,還可再為增添幾分戲劇情節。
[1]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2年,頁333。
[2] 戚嘉林,《台灣史:A.D. 1600-1945》(台北:戚嘉林),1991年,頁731-732。
[3] 戚嘉林,《台灣史:A.D. 1600-1945》(台北:戚嘉林),1991年,頁732-735。
[4] 余沐,《正說清朝十二臣》(台北:聯經),2005年,頁188-189。
[5] 余沐,《正說清朝十二臣》(台北:聯經),2005年,頁189-190。
[6]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2年,頁334-336。
[7] 余沐,《正說清朝十二臣》(台北:聯經),2005年,頁195-196。
2009年10月2日 星期五
【1884】清法戰爭(三)
連橫《台灣通史》中對劉璈之敘述:
劉璈,字蘭洲,湖南岳陽人,以附生從軍。大學士左宗棠治師西域,辟為記室,參贊戎機,指揮羽檄,意氣甚豪。及平,以功荐道員。光緒七年,分巡台灣。時方議建省,歲以巡撫視台。璈至,多所擘畫,以彰化居南北之中,議移兵備道於此,置同知,駐副將,改知縣於鹿港。……法事起,毓英治軍廣西,璈上書,請助黑旗以撓法兵。且謂:「今日之事,鮮不韙戰而誹和。抑知和戰皆係一理,事決於和,不能不先決於戰;蓋能戰而後能和。為越南計,為中國計,是在和緩而戰急。然必外主乎和之名,內助其戰之實,慎戰於始,庶能緩和於終。」毓英嘉之。其後遂撫劉永福而用之。
中法既戰,沿海戒嚴。璈駐台南,協士民,籌戰守、辦團練、討軍費。而台灣孤立海外,延袤千里,守兵僅有一萬六千五百名,不敷布置。璈分為五路,自統一軍,有事相策應。……五月,防務大臣劉銘傳至,經理台北,而以台南委璈。當是時,軍務倥傯,需餉孔亟,道、府兩庫存銀兩百五十萬兩,銘傳命撥五十萬,不從。又以兵備道加營務處,例得上奏,頗不受節制,銘傳啣之。六月,法艦攻基隆敗,再攻復敗,士氣大振。銘傳忽撤兵失地,璈揭其短,且言李彤恩矇蔽之罪,宗棠據以入告,嚴旨譴責,褫彤恩職,銘傳愈恨之。九月十五日,法國水師提督孤拔下令封港,一時航運遏絕。璈以其違犯萬國公法,晤商各領事,請干涉。各領事以事關重大,須待國命,乃密上封章,懇沿海各省督奏撫代奏,語在外交志。基隆既交,澎湖亦陷,璈自劾,疊請南北洋派艦援台,不至。十一年春二月,孤拔泊安平,介英領事請兵備道會見。璈欲往,左右諫曰:「法人狡,往將不利。」璈曰:「不往,謂我怯也。咄!乃公豈畏死哉!」至安平,戒礮台守將曰:「有警,即開礮擊,勿以余在不中也。」孤拔相見甚歡,置酒饗,語及軍事。璈曰:「今日之見,為友誼也;請毋及其他。」孤拔曰:「以台南城池之小,兵力之弱,將何以戰?」璈曰:「誠然。然城,土也;兵,紙也;而民心,鐵也。」孤拔默然,盡醉而歸。法艦亦去,而台灣得以無害。和議既成,詔以銘傳為台灣巡撫,經理善後。[1]
讀此文字,教人熱耳酸心,為一代名將之胸襟感到欽敬,故曰劉璈有經世之
才,並非浪得虛名,而是真才實學。在軍事策略方面,也有獨當一面的見解與看
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劉璈與孤拔的會晤面談,正說明了其有容乃大。即
使繼續驟殊死戰,台灣未必會輸,法國未必會勝;這一點,相信孤拔自己也很清
楚。
劉璈與孤拔會面之後,劉銘傳有奏上書朝廷:
四月,銘傳奏言:「包辦洋藥、釐金董事陳郁堂吞匿鹿港等口釐金四萬六千餘兩,疊經札提來轅訊究,竟敢抗延不到。台灣道劉璈有督辦稅釐之責,當上年秋冬餉項支紐之時,應如何籌畫,以備接濟,顧持危局。事前既不查察,事後又不追還,顯係通同作弊。已由臣檄令撤任。」既又劾璈十八欵,語多不實。奉旨革職,籍沒家產,命刑部尚書錫珍、江蘇巡撫榮光到台查辦。六月,奏請擬斬監候,改流黑龍江,士論冤之。將軍穆圖善聞其才,延為幕客。居數年,將為請還,而璈竟病死。[2]
根據連橫所述,劉璈被流放的事蹟,是經過他多年探查所得到的事證,若連
先生考據功力誠為可信,那麼,劉璈與劉銘傳間的「角力」,亦是戲劇中「精彩」
之處。
而連橫給予劉璈的評價如下:
連橫曰:法人之役,劉銘傳治軍台北,而劉璈駐南,皆有經國之才。使璈不以罪去,輔佐巡撫,以經理台疆,南北俱舉,必有可觀,而銘傳竟不能容之。非才之難,而所以用之者實難,有以哉!
在1884清法戰爭之中,劉銘傳與劉璈所持的軍事政策亦有相左之處,但這
種事情,多以結果論之,也是很現實的事情。因此,在劉銘傳與劉璈之間,應有
許多可著墨描寫之處。而「戰略」部分,留在第七部分「『1884清法戰爭』戰略
成功」之處再討論。
五、國際情勢與外交
在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一書中提及:
法國在東方建設殖民帝國的行動得到德國的鼓勵,據稱,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俾斯麥告知法國代表,德國將回擊法國收復歐洲失地的任何企圖,但樂意支持法國在海外擴張,因而法國在安南加緊行動是不足為奇的。[3]
當時的中國處於內憂外患之中,自顧不暇的情形之下,自然很難關照到附屬
的藩屬國家。而法國與安南(越南)有「通商傳教」的問題,自然迫使法國想要
打開越南的門戶,再加上德國給予法國的「承諾」,使得法國無後顧之憂地將「魔
爪」伸向越南。
這對於「日不落國」──英國來說,無疑給予英國「壓力」,原因在於,法
國與英國的海外利益交疊,英國當然不會支持法國的「行動」。故當法國與清廷
開戰,英國率先宣佈中立,作壁上觀。
法國之所以攻台,乃是在安南(越南)的戰爭,受到劉永福的黑旗軍「重挫」,
想藉此轉移清廷的注意力,於是將戰線拉至台灣。台灣經過數次日本的「騷擾」
,如「牡丹社事件」之後,清廷真正意識到台灣的「戰略地位」之重要,於是加
緊對台灣的管理,派遣沈葆楨等人巡視台灣,加緊建設台灣的腳步。
戚嘉林的《台灣史》一書當中是這麼寫的:
同(1883)年5月,孤拔率東艦隊2000人抵越,隨即封鎖越南海岸,督軍進攻北圻並攻克越南京城順化,8月25日法越簽訂順化條約,越南承認歸法保護。9月3日劉永福擊退連犯丹鳳法軍,惟其所部傷亡甚重。10月27日法海軍中將孤拔代布義葉為東京軍區司令,12月14日孤拔指揮其海陸軍力攻山西,唐景崧督滇桂軍會同劉永福所部拒之,但法軍仍於2日後攻佔山西。1884年2月法新任陸軍司令宓瑟(Briere)率援軍7000名抵達東京,與孤拔會合,次月法軍克亡寧、破太原、陷興化。
法國欲佔領舟山群島、海南島或台灣
在此中法關係緊張之際,法方報紙建議法國政府佔領海南島、舟山群島、或台灣,以做為談判索賠籌碼,並迫使中國放棄對安南之宗主權。惟舟山群島及海南島兩地,一靠長江流域、一近香港,皆為英國勢力範圍,法國為避英人猜疑,乃主動發表不攻擊海口之保證,以安撫英國。
在另一方面,中法雙方亦開始尋求解決之道。1883年5月11日,中國代表直隸總督李鴻章與法國全權委員海軍上校福祿諾(Founier)於天津簽訂「中法簡明條約」五款(即所謂天津簡約),中國應允從東京撤軍,法方則同意不要求賠償,且其未來與越南議約時,決不插入傷礙中國威望體面之字樣。然此約卻激起政壇風暴,一時彈劾李鴻章之疏奏多達47件。因此李鴻章遂未敢上奏朝廷該約內關於中國軍隊撤出東京之日期。……法國隨即於7月12日向中國發出以8月1日為限期之最後通諜,要求巨額賠款及履行天津條約,逾期法國將恢復其行動自由,而且必要時將以佔領有效保證品作為手段,以迫使中國屈服。[4]
因此,法國攻台的主因,其實並不在於要奪取台灣,而是在安南(越南)的
利益需要被履行,又不能因為戰爭而損及英國利益,因為這樣很有可能會迫使英
國與法國開戰,法國處於腹背受敵的情況,轉而將戰線拉至台灣。第一,台灣受
到日本的侵擾,清廷開始重視台灣的戰略地理地位。第二,若台灣為法國所取下,
則有「籌碼」可與淸廷談判。第三,攻打台灣,不至於使英國加入戰場,因為英
國早已宣佈「中立」。
基於以上三點的考量,「攻台」是最好的方使,以迫使淸廷屈服。
值得一提的是,當法軍攻陷基隆暖暖之際,日本的東鄉平八郎藉機與孤拔會
面,並趁此機會戡察台灣地形、軍備……等等,為日後的「甲午戰爭」預先埋下
「伏筆」。而東鄉平八郎也是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之後,第一個率領日軍艦隊
接收台灣的將領。1894年的「甲午戰爭」之後十年,即1904年,日本與俄國為
了中國東北的利益,發生「日俄戰爭」,率領日軍擊敗俄國的人,正是東鄉平八
郎。
[1]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黎明文化),1985年,頁869-873。
[2]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黎明文化),1985年,頁872-873。
[3]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2年,頁333。
[4] 戚嘉林,《台灣史:A.D. 1600-1945》(台北:戚嘉林),1991年,頁731-732。
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1884】清法戰爭(二)
繼續發表有關於「清法戰爭」的內容好了。
我想,
反正下星期二就會知道結果,
這些內容應該可以直接公佈在這兒吧~~~
我去應徵小棣老師的工作小小小小小助理時,
交了一篇有關於「清法戰爭」的資料整理,
那我就把這個東西貼上來好了~~~呵呵
反正是現成的。
======有關「1884清法戰爭」的內容============
一、淮軍與湘軍的派系鬥爭勢力消長
自太平天國以降,清朝「派系」的情況愈益顯著,而「派系鬥爭」的事件,也在中國歷史上層出不窮,不外乎是出自於領導人的意見、理念不合,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功名思想一但落實,反而在面對與己身意見相左之際,產生不合與磨擦,甚至無法見容於彼此,這樣的情形,所在多有。
太天平國舉事以來,清朝陷入內憂外患之中。中英鴉片戰爭之後,列國漸逼,「開國」成了政治上的大事。太平天國自廣西起事,橫掃華南、華中,最後雖然敗亡,但各地的民變、民亂則層出不窮。如捻匪伺機為禍,左宗棠的「湘軍」定太平天國、剿捻有功;以李鴻章為首的「淮軍」,則因為平定太平天國功不可沒。「湘軍」與「淮軍」,自然形成清朝政治中的兩大「派系」。
在「主戰」與「主和」的過程當中,湘軍與淮軍自然也成為兩大堡壘。以左宗棠為首的「湘軍」為「主戰派」,以李鴻章為首的「淮軍」則為「主和派」。此後,「主戰」與「主和」,就在清朝政治與外交關係方面,有著明顯地勢力消長。
這又與「1884清法戰爭」有著什麼樣的關係?
當時台灣道劉璈,素有雄才,也是軍事人才,以過人的策略治理台灣;而劉璈,為左宗棠之弟子,故為「湘軍」的一員。
丁日昌之後,劉銘傳奉旨繼任成為台灣巡撫,官位在劉璈之上,而劉銘傳素為李鴻章之得意門生,為「淮軍」派系之人。
「湘」、「淮」素有不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劉銘傳以劉璈「貪汙」之罪,奏請朝廷定奪;劉璈被判處抄家滅門。此舉更形成「湘」、「淮」之不快,認為「淮軍」出身的劉銘傳,心胸狹隘,因妒嫉劉璈,故滋事藉機排除異己。
二、鄉野稗官記聞
在《台灣四百年庶民史》一書當中,有一段有趣的記錄如下:
劉銘傳用游擊戰法來打擊法軍,引發他們的厭戰思想。……這些腦袋還可以送到官府,按被暗殺者的官階大小領賞。
……某天晚上,一個體格魁梧的將帶著從兵,步伐蹣跚地在路上走著,看來他們都已醉得差不多了。躲在街角的游擊隊員立刻上前敲昏了他們,當時正好四周無人,只有陣陣的狗叫聲,所以,他們的首級當場就被割下送到官府去。
官府裡的官吏查看首級驚叫地說:「你是從哪兒割下這顆腦袋的?這顆腦袋的主人是敵軍的頭頭孤拔提督呀!你真是立了件大功勞!」(有關這一段故事找遍所有的文獻也不見記載,戈爾諾的《法軍台灣遠征史》,連雅堂的《台灣通史》也沒有這段記載,而此野史是由基隆當地的老人們所告知的。)
孤拔提督是拿破崙三世的女婿,卻被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台灣人殺死,這傳出去名聲不太好,所以他們打回本國的電報說首領是作戰病死的。
「當時在越南的黑旗軍(清朝的傭兵部隊)打了勝仗,攻陷了很多地方。孤拔艦隊為了平定動亂,開砲反擊,提督士先士卒,卻不幸受傷,最後因傷病死於澎湖島。」這就是法軍所發表的孤拔死亡原因。
這個消息驚動了全法國,人民反對出兵越南,要求推翻內閣,街上充滿了不信任政府的聲音。而內閣也終於在三月三日崩潰解散了。
一八八五年一月,清廷轉向和平路線。害怕戰爭的西太后,將主戰者全部下獄治罪,然後宣告戰爭結束。
接著,大清代表李鴻章和法國大使巴德諾爾締結了停戰條約。清廷放棄越南的宗主權,承認越南是法國的殖民地,並且簽訂了互相通商的協定。[1]
在這本書當中,最有趣的,莫過於法將孤拔被名不見經傳的游擊隊員殺死。
且不論此事的真實性如何,的確有兩點可供思考:(一)基隆當地耆老的口耳傳
聞,故事何以如此發展?是基於對劉銘傳的感佩,還是真的其事?(二)孤拔死
亡的電報,確實在黑旗軍大敗法軍的兩天後發出,時間點過於巧合,自然形成鄉
野傳聞。
三、劉銘傳列傳與功績
有關劉銘傳的事蹟,在本文所用之參考書目中,有詳盡的描述,在此舉出數
例以資說明:連橫《台灣通史》、余沐《正說清朝十二臣》當中,都言簡意賅地
提到;連橫先生的《台灣通史》,最著名的,莫過於其父告誡連橫:「汝台灣人,
不可不知台灣事。」連橫先生博學多聞,所撰寫的《台灣通史》仿司馬遷《史記》,
以「通史」的方式記載,可視為最重要之史料之一,而稟筆直書,不偏不倚。
余沐為三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作者共同寫作之筆名,以精簡、活動、生動的方
式,論述劉銘傳一生的事績。
在此則是引用天下雜誌編輯的《發現台灣》一書當中,有關於「台灣現代化
之父」的描述,則可窺得一二:
「百年以來,中國朝野上下的有心人莫不以『近代化』──自強相尚,『才氣無雙』的劉銘傳雖只是其中之一,但了解最深,持之最堅,赴之最力,成績最著,很少可與相比。他的表現即在台灣。」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郭廷以對劉銘傳的評價滿當地中肯。
沒讀過多少書,劉銘傳卻是清代少見的具備現代知識與能力的「奇才」。他十五歲就輟學幫父親販賣私鹽。一八五三年,洪秀全攻破南京,正式建號「太平天國」,由於清朝的正規軍綠營已腐化不堪一擊,地方上都各自辦團練以求自保。十八歲、好勇善鬥的劉銘傳,就被安徽合肥大潛山下蟠龍墩的鄉人推舉為堡塞長,從此展開殺敵衛民的軍旅生涯。
清末推行洋務運動的名臣中,如曾國藩、李鴻章,不是進士、就是翰林。行伍出身的劉銘傳,少了科舉包袱,反而最能吸收現代的新知識,並且身體力行。跟隨李鴻章在上海時,他帶領部隊「銘軍」與洋軍「常勝軍」並肩作戰對抗太平天國軍隊,又跟英法教練學習使用洋槍洋砲,後來他練兵作戰都採西式,所以在法軍犯台時,才能以夷制夷,保住台灣。
知日名將
和西洋軍隊實際接觸的經驗,讓劉銘傳很早就體認到「變法維新」的重要,他是第一位建議在大陸自己修造鐵路的人,認為鐵路是一切新政的起點,可惜未被採納。因此後來他來台主政,第一件事就是造鐵路。
劉銘傳也是清代少數知日的名將,他在台灣努力建設,使台灣成為當時全中國最進步的一省,目的之一就是要防止日本再度對台有野心。他認為「禦侮首在自強,攘外必先靖內,內不靖則根本易搖,一有外憂,勢且不攻自靡。」
被清廷從台灣調回大陸後,劉銘傳為了了解日本的國情,還曾聘請了一位日本名士倉信敦在幕中,但不讓這位日人參與軍務。閒暇時和他下棋,詢問有關日本的政風民情,以有所準備。當聽到清廷戶部奏請十年內海軍不要增加新的軍艦──而把經費移原修建頤和園時,劉銘傳痛心地說:「人家(日本)正在謀害我們,我自自己又把藩籬撤去,這樣 看來,滅亡的日子不遠了!」
劉銘傳在台灣六年,使台灣成為當時唯一有系統實施全面改革計劃的省份,說他是「台灣現代化之父」當不為過。[2]
而連橫於《台灣通史.劉銘傳列傳》當中,給予劉銘傳的評價如下:
連橫曰:台灣三百年間,吏才不少;而能立長治之策者,厥維兩人:曰陳參軍永華,曰劉巡撫銘傳,是皆有大勳勞於國家者也。永華以王佐之才,當艱危之局,其行事若諸葛武侯;而銘傳則管、商之流亞也。顧不獲成其志,中道以去,此則台人之不幸;然溯其功業,足與台灣不朽矣。
連橫極度推崇劉銘傳對台之貢獻,可見劉銘傳之真知灼見,可與日月同光。
[1] 陳浩洋作、江秋玲譯,《台灣四百年庶民史》(台北:自立晚報),1992年,頁,120-121。
[2] 天下編輯,《發現台灣》(台北:天下雜誌),1992年,頁200-202。
(未完,待續)
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1884】清法戰爭(一)
最近在這兒,看到好多篇有關於「清法戰爭」的文章,
不如我也來加入「戰局」好了~~~不是啦~~~是加入「話題」~~~哈哈
上個星期,學校也有一個這樣的甄選活動,
不過,坦白說,我到現在還是沒弄懂,到底能做些什麼。
其實是北藝大有個「駐校藝術家」來徵工作夥伴兒的訊息,
今年北藝大「駐校藝術家」,是王小棣老師,
這真是一個酷斃了的消息啊......
不過,僅開放戲劇所與電影所的同學參與甄選,
現在甄選時間已經過了啦~~~哈哈
想想自己在學校也待了太久,
剛好遇到這樣的機會,不就就丟個履歷試試吧,
雖然是個「做功德」的「機會」~~~
不過,搞不好我連「做功德」的「資格」都沒有咧........哈哈哈哈哈
所以,我把相關的資料準備好之後,
按下enter送出mail的那一刻起,就把這件事拋諸腦後了~~~
因為想太多,也沒什麼用~~~呵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只要盡好自己的本份,完成該完成的部分就好,
其他的,就造個人的造化與機運囉。
透過這一次的「機會」,
我去圖書館一口氣借了十幾本的書來翻,
其中包括一本我覺得寫得很棒又很酷的書:
《台灣通史》。
大概是因為我重考過一百次,
所以對於高中國文課本的印象很深:
「汝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
這是連橫先生的父親告誡他的話,
從高中開始,我就常常在想,對於「台灣」,我們實在有太多不了解的地方了。
這一次有機會甄選小棣老師的工作夥伴
(其實可能只是小小小小小助理),
不如借出《台灣通史》,翻翻裡頭有關於清法戰爭的記載吧。
其實我也沒有翻閱得很詳細,
大概只看了有關於劉銘傳列傳的部分,
再配合其他一併借出的書籍,
發覺「1884清法戰爭」,
真的是個很棒的歷史題材,
不管是用來拍攝成電影,還是電視劇,都很棒。
我個人是私心希望小棣老師把這個題材拍成電影啦~~~~
因為陳可辛的《投名狀》,一直在我腦中縈繞........
(未完,待續)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2009藝穗】結束了~~謝謝大家
2009台北藝穗節,
從沒想過自己這麼快就會參與在其中,
成為其中一檔藝術團隊的一份子。
當然,在這當中,
也發生了一些小插曲,
畢竟人家有人家的選擇,既然覺得合作得不甚愉快,
對方求去,那我們也只好祝福人家,
我一直覺得,既然要「做」「劇場」,
那麼就應該開開心心地,
如果有一點不開心、心存芥蒂,
這樣工作起來也不舒服,總會覺得心裡怪怪的,
那不如就放手讓對方走吧~~
等到自己從「藝穗節」的狀態「出來」之後,
開始思考很多事情;
也給了自己不同的視野與方向在開待更多的事物,
雖然搶人、搶演員、搶設計、搶場地、搶crew、搶舞監........
這種「另類」的「搶」,是無可避免地,
但透過與不同的人合作,
才能更清楚每個人在面對自己的「工作」,
是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
「態度」,決定你的「高度」。
謝謝《老派玻璃動物園總教人家淚漣漣》的所有夥伴們,
即使知道根本拿不到一毛錢,
大家基於「情與義,值千金」的「情義相挺」,
的確能教人感動得「淚漣漣」。
雲芳老友說,
「情義相挺,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而且在劇場人身上很容易發生~~哈」
等到自己再去看別人的作品,
其實也有另外一種思維的方式,
先不多說了,
其他的,想到再講。